上海,超级大都市,
长江奔腾6300公里,在这里汇入大海。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
许多原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野生动物消失了,
而有一种动物却幸存下来,
它们全身乌棕,戴着“海盗面罩”,
在石室森林的夹缝中,顽强生息。
貉,因成语“一丘之貉”为人所熟知。
尽管在中国很多区域貉的数量面临快速下降,
但是在上海,
这种土生土长的动物和我们共享城市生活。
下周,申城将迎来2021年的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活动~今天我们先率先带来首部生物多样性保护4K纪录片《一个长江万象生机》第二集——《貉以为家》,通过细腻的镜头拉进人与野生动物的距离,一起窥视这位上海“土著居民”的都市生活,展示市民、高校和林业部门的共同探索。
貉是什么?
当很多市民惊呼貉“闯入”上海的时候,其实不仅上海有貉,南京、杭州、苏州……貉是长三角土生土长的原住民,而它们的分布区曾经遍及了近半个中国。
上海松江区居民小区中的野生貉家庭
从分类上看貉处于犬科系统发生树靠近底层的位置,代表了犬科动物一类独特的演化方向。比如它们的裂齿和犬齿个头都不大、臼齿还比较平,这暴露了它在演化过程中的核心方向——和虎豹豺狼竞争凶残肉食动物这条线路竞争太激烈,中小型食肉兽狐狸和豹猫不好相处。那么在自然演化的过程中,不如更灵活一点,蛋白质和淀粉都吃,各种栖息环境都可以适应。
小区中活动的亚成体小貉
貉的分布曾经非常广泛,在中国分布的3个亚种之中,西南亚种分布于云南,东北亚种分布于中国东北、俄罗斯和朝鲜半岛,而指名亚种分布于中国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的大部分地区。粗略地说,从大小兴安岭到北京,从陕西太行到长三角,然后东南到福建广东、西南到云南贵州,都是曾经是貉的分布区。但是很多区域的貉出现了分布的退缩,而在上海这座超级大都市,它们反而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
与貉共存
灵活的食物帮助貉在城市之中得到优势。传统上认为整齐划一的草坪对野生动物并不友好,但是貉可以挖掘草坪找到蚯蚓和虫蛹,甚至把草连根拔起咀嚼。在有丘陵灌丛的地方,貉可以捕猎鼠类和鸟类,而在小区中它们也能够吃垃圾、捡猫粮,在人类世界的夹缝之中繁衍生息。和传说中的“变身狸猫”一样,貉在栖息地选择、捕食行为、消化能力等各个方面对于城市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貉将巢穴藏身在居民楼夹层中
正常情况下,貉没有攻击性。看到人靠近的时候,会先警戒,然后逃跑。但是人类的投喂可能会导致貉在局部数量快速增加,丧失警戒甚至主动靠近乞食。因此我们不需要害怕貉,也不应该投喂貉。
除此以外,作为野生动物,如果貉受到大型犬、人等的主动攻击,貉有时也会反抗,而繁殖期妈妈会勇敢的保护孩子。因此不应该主动接触貉,更不能伤害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如果有貉影响到日常生活,可以联系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进行处理。
小区中玩耍的小貉
围绕貉的分布、生活习性以及种群管理,上海的市、区林业部门进行了大量努力,始终在探索如何让城市既满足市民生活,也可以支持生物多样性的安全共存。而纪录片所讲述的“貉以为家”项目,就是在上海市林业局、益心华泰“一个长江”项目、爱德基金会和腾讯公益众筹工作的支持下,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发起的公民科学项目。
整体来看,貉这个原住民回到上海市区,
是城市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一件好事。
而与它们共存,
是践行生态文明这四个字最具体的体现。
素材来源:市林业总站
原标题:《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即将开幕!看申城原住民“貉”以为家(附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