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为何一般十三四岁就要嫁人?

2025-11-02 08:23:47 | BOSS追踪

建国之后,很多地区还一度流行早婚,更不用说古代。古代普遍流行早婚,至于早到什么程度,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既然古代流行早婚,十三四岁结婚也就属于正常现象。从生理上说,十三四岁虽然不是生育的黄金时期,却也已经可以生育后代。

十三四岁的女子刚刚来月经,可以生育后代。如果年龄再小一点,可能无法生育后代。张皇后、上官皇后究其一生也没有生下一儿半女,除了有一些特殊原因之外,年龄可能也是很大的因素。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相对较短。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平均寿命不过35岁。古代时期,皇帝的平均寿命也不过39岁,普通老百姓的寿命就可想而知了。古代女子十三四岁被称为豆蔻年华,意味着女子的黄金年龄,是最美好的年龄段。

现代女子的黄金年龄段,绝对不会是十三四岁,二十多岁才是最美好的年华。从“平移”的角度来看,古代女子的黄金年龄段是十几岁,现代女子的黄金年龄段是二十多岁,都是在最美好的年龄段结婚。现代人的平均寿命近八十岁,法定结婚年龄为20岁,这个年龄非常合适。

古人的平均寿命较短,从古人的角度来看,十几岁的年纪已经不算小,完全到了结婚的年龄。如果古人也是二十岁结婚,可能孩子还没有“长大”,自己就一命呜呼了。在古代整体寿命较短的情况下,古代女子十三四岁结婚,等于留足了生育抚养后代的时间。

古代对早婚没有多少限制,对于晚婚却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勾践灭吴》中明确写道:“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汉惠帝时期,曾经下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晋书》曾经记载:“制女年十七不嫁者,使长吏配之。”《宋书》记载:“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不少朝代都将女子的结婚年龄定格在十五岁左右。如果按照汉朝、南朝宋、宋朝、明朝的标准,十四岁算是法定结婚年龄的顶格年龄。超过十五岁还没有结婚,可能要受到法律处罚。无论是十五岁还是十七岁的法定结婚年龄上限,十三四岁结婚都不算早婚,甚至可以算是晚婚。

古代的赋税和刑罚已经比较繁重,因为结婚年龄而需要额外交税或者父母被处罚,完全属于得不偿失。十三四岁结婚,不仅可以早一点成家,也符合法律规定,也算是响应国家的号召。

古代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人口和农业是国家基础和延续的重要保证。不仅农业生产需要大量人口,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主要依靠人口,军队也需要人口,国家正常运行更需要人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封建国家的人口相对较少。强大的汉唐帝国,人口也不过6000万。宋朝、明朝、清朝的人口超过了一亿。

明清时期,人口之所以剧增,很大方面是因为美洲高产经济作物的引入。明朝和清朝时期,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而且人口税逐渐降低,乃至于废黜。除了这三个王朝之外,大多数王朝都面临人口短缺的问题。经过战争之后,人口更是会大幅度锐减,更需要鼓励生育。

封建王朝鼓励生育的方法很多,包括减少税赋、增加财政补贴,鼓励早婚等。如果二十岁结婚,一百年可以繁育五代人口;三十岁结婚,一百年只可以繁育三代半人口;如果是十三四岁结婚,则可以繁育七代人口。一百年内繁育的人口越多,国家的人口增加得就越快。

为了鼓励生育人口,十三四岁结婚则是较好的结婚年龄。十三四岁的女子既可以生育子女,年龄也不算特别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少王朝都将结婚上限年龄定为十五岁。估计也就是十三四岁的女子可以生育,如果十岁的女子可以生育,十岁结婚的女子也大有人在。

古代早婚可能还有其他考虑。不少农村地区之所以早婚,还有其他考虑,比如挑一个好丈夫。对于不少女子来说,结婚是第二次“投胎”,找一个好老公,可能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下手早”,可以有更多选择;如果“下手晚”,好丈夫可能都被别人挑光了。结婚年龄普遍较早的古代,十三四岁结婚自然是正常现象。

古代普遍早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男尊女卑的体现。封建国家的家长将女性当做生育的机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女权意识也逐渐提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