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这两个词在中国历史上并称了几千年。尽管官职有高低之分,权力有轻重之别,但二者都属于庞大的官僚体系,严格来说,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唯一的区别是官员的品级要高于吏员。然而,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的一句话,却让这两个看似并无太大差别的词语,硬生生地划分出了上下之分。这句话是:“随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这句简单的表述暗示了一个明确的观点——官员是清廉的,而吏员则往往充满了滑头和狡猾。这话一出,似乎让“官”和“吏”之间的差别变得更为明显,但这真的是事实吗?
首先,吏部在封建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负责两个核心职能:一是主办科举考试,二是负责全国文职官员的选拔、考核与晋升。吏部的权力之大,几乎无人能及,因此,必须要进行权力分配。具体来说,五品以上的官员,其任命由皇帝直接决定,吏部只能提供推荐。而六品以下的官员,则可由吏部直接任命,无需皇帝批准。这就形成了“官”和“吏”的分野:五品以上的官员被称为“官”,而六品以下的官员则被称为“吏”。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无法互相转换——如果一个吏员表现出色,完全可以晋升为官员;反之,官员如果失职,也可能被降为吏。所以,虽然这两个称谓看似有差距,实际上并没有无法跨越的鸿沟。
至于为何“吏部尚书”而非“官部尚书”,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历史解释。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在当时,六品以下的官员占据了官员群体的绝大多数,所以用“吏部”来命名,可能是为了照顾大多数人的身份认同感。另外,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官员的职责与吏员有所不同,官员一般掌握了较为重要的印信,而吏员则更多从事一些较为基础的工作。然而,这个解释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官和吏都能掌握正印,真正不掌印的是那些叫做“僚”的人。因此,官与吏的区别,主要还是在于职权和品级。
《警世通言》中提到的“吏”,并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有品级的官员,而是指那些没有品级的低级小吏,这些人通常被称为“胥吏”。“胥”这个字在古代并不完全是负面的,虽然它有17种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确实是贬义的,如“胥徒”、“老胥”,但它本身并不是坏词。相反,胥吏有时也指代有一定才智的基层官员。例如,伍子胥的名字就带有“胥”,暗示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而“胥吏”指的,正是那些没有正式品级,但却有一定才智的小官员。
展开全文
那么,这与宋江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故事的背后与宋江的身份和命运密切相关。在《水浒传》中,宋江因杀阎婆惜而逃回宋家庄,而阎婆和小张三并没有轻易放过他,恳求县令派人捉拿。宋江的父亲宋太公在告状时称,宋江自小忤逆,且有意成为吏员。这一细节引发了许多疑问,特别是当宋江自诩“孝义黑三郎”时,怎么会被父亲告为“忤逆”?显然,宋太公所说的并不完全是事实,而是通过这一手段,来为宋江争取一些保护。
那为什么宋江要去做一个“吏”呢?在当时,做吏员并非什么光彩的事情,反而意味着没有前途,且一旦犯错,连累的将是全家。就如同宋江所说:“一旦为吏,终身为吏,无有出头之日。”吏员的地位低,且严格的管理制度让许多人都不愿意选择这条路。然而,宋江之所以选择做“吏”,背后有更深的动机——他想通过这一身份捞取金钱。宋江虽然出身贫寒,但作为文面小吏,凭借职务之便,往往能接触到一些重要资源,并进行“捞钱”。他的“及时雨”名号,便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流传开来。宋江并非为了自己而捞取金钱,而是将其分发出去,完成自己所谓的“义”。通过这一手段,宋江不仅解决了“吏员”没有上升通道的问题,还巧妙地在社会中建立了自己的影响力。
实际上,宋江的行动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官、吏、胥吏”之间的权力格局。在这种等级分明的体制下,虽然官员的职位较高,但如果得罪了胥吏,许多施政计划根本无法顺利实施。胥吏们掌握着地方事务,手中拥有许多资源,他们的力量并非可以轻易忽视。宋江深知这一点,因此通过自己的“义行”迅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并且将“官吏”之间的关系玩弄得游刃有余。
综上所述,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的那句“随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虽然有一定的偏见,但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官员与吏员之间的复杂关系。宋江的故事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命运和选择也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官、吏和胥吏之间微妙的权力斗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